当前位置:首页 > 大战略一席谈
大战略一席谈(五)关于国际战略谋划的若干问题
点击量:0时间:2023-09-05 11:14:00撰稿人:和平

导语

国际战略,是指导国家对外工作的战略谋划,要求在对国家历史方位、外部环境、国际处境、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等作出科学评估的前提下,围绕国家总体战略,确定对外工作的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模式、战略途径、战略重点、主要任务、方针政策、策略原则等要素,与国内战略构成一体两翼的国家大战略体系,在全局上指导、协调、推动和支撑各领域对外工作及内外两个大局。在中国走向强盛、民族迈向复兴的重大历史时期,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罕见风险挑战,谋划和实施与第二个百年蓝图相契合的国际战略,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正所谓,大国兴衰,关键在战略,“邦国系以存亡,政令因之而强弱”。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发展研究所为此约请陈小工、黄仁伟、崔立如、张沱生、唐永胜、吴白乙、邢广程、陈凤英、裘援平等国内战略学界专家和学者,围绕中国国际战略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摘要刊载如下。

问题三:关于国际战略的模式选择

问:新中国外交70多年来,根据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选择了不同的国际战略策略。先后实行“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划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战略等战略策略,在世界大动荡、大分化、大重组、大变局中纵横捭阖,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期我国的国际战略选择应该是什么?

答:你上面列出的这些战略模式的共同点是,在新中国成长壮大的进程中,在国家势能总体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合纵连横规避风险,善用文韬武略以弱博强,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利益,争取了广泛支持,扩展了国际空间,保持了主动地位。这些战略模式的规定性在于:具有防御性。长期奉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坚持宣称反对霸权、永不称霸,不搞对外扩张、不谋求也反对划分势力范围,战略内敛、目标内向,重在发展自己、维护权益,注意保持低调、戒急用忍,坚持后发制人、占据道义高点。具有间接性。在面对强敌、力量失衡情况下,收敛锋芒、避其精锐,不直接冲撞、不扛旗当头;在形势有利情况下,戒骄戒躁、保持定力,广泛结交朋友伙伴,积极经营安全网络,构筑地缘战略依托,形成国际统一战线,从外围外线走活了战略棋局。具有灵活性。始终强调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两者没有偏废。坚持结盟捆绑不可取,冲突对抗知进退,善用大国间力量关系,以及平衡制衡等高超斗争艺术,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在“西强东弱”的国际环境中,超越意识形态分歧,注重求同存异,着力聚同化异,不搞意识形态斗争,坚持面向整个国际社会而非某个国家发声,争取世界各国的广泛理解和支持,瓦解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反华结盟基础。具有坚韧性。持之以恒锚定强国富民的国家战略目标,既做好抗击外敌入侵准备并敢于出手,更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运筹帷幄,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综合国力今非昔比,但仍面对实力超强、与我为敌的霸权国家,双方将处于博弈加剧的战略相持阶段,陷入长时期短兵相接的消耗战、拉锯战。未来10年更是竞争最激烈、关系最紧张的高危时期,各种矛盾冲突点都可能爆发。特别需要心神气定地把稳战略方向、选准战略模式、讲究斗争策略。坚持守正创新,更加积极进取,需要不断探索和调适,需要两种模式相结合。一是对和平发展战略的守成创新。顺应世界多极化而非两极化发展趋势,坚持构建总体稳定、相对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力避陷入大国冲突和冷战热战,争取主动有利的战略态势。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和“不惜一战”的国家意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处理好与世界各国的利益关系和矛盾纷争。对美国扭抱缠斗周旋,直至对方接受中国崛起,达到某种新的战略平衡点。对其他大国,以利益为牵引努力拉住稳住关系,打破结盟遏华、制造新冷战的图谋。对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交朋友、广结良缘、广织网络,背靠国际体系、周边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形成强有力的可靠战略依托。二是顺应全球化时代的互利共赢战略。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超越中美竞争和两极对抗的狭隘眼界,以富民强国的自身发展为总目标,站在人类社会道义制高点上,探寻基于全球化时代各国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的国际合作途径。坚持做现有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寓中国崛起于国际体系、地区合作、发展中国家群体和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之中。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两种战略模式相结合,体现了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的一致性,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最佳选择。

问:你们能不能再具体勾勒一下实施这个国际战略的具体途径路径是什么?

答: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轨迹是,逐步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相统一,将中国国家根本利益与人类社会根本利益相结合,将中国的国际战略和政策主张与国际社会的进步意愿和普遍诉求相融合,将中国对世界的美好期待与国际体系变革和全球治理相贯通,在与全球、国际和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中,汲取国家富强不竭的动力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的实施途径应该是,坚持和平共处的全面友好战略,寻求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战略,注重借力造势的积极防御战略,跻身国际体系的参与建设战略,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领域上,以外交为引领、经济为先导、安全为保障、文化为纽带、军事为后盾。方向上,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依托。重点上,一心一意谋发展、促合作、保安全,构筑全球伙伴关系和地区共同体网络,与世界各国开展最广泛的互利合作,全面走活反遏制的国际战略大棋局。路径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更加紧密地连接全球及地区产业链和供应链,更加自觉地对标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对接各国发展战略,更加执着地打造与世界和各国相互依存、利益融合、不可分割局面,在结成各类共同体、朋友圈、伙伴网中,找到合作共赢、集体安全的强国之路。在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上,不谋求主导和势力范围,不抛开现有国际秩序和治理机制另搞一套,坚持维护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在国际体系变革、国际秩序改革和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维护东盟在亚太地区安全与发展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推动形成各国共存、共商、共治、共享、共建、共赢局面。

国际战略的框架结构是,内政、外交、国防三方面的统一,涉外安全、外交、经济和文化四位一体战略的结合,全球战略、地区战略和国别政策的配套,近期、中期、长期战略的谋划。同时善用灵活多样的策略手法,丰富对称和非对称的反制手段,做好各类战略和政策储备,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和危机管理机制,紧紧围绕保障国家各方面利益需求,分层次分领域加以细化。防止由于缺乏总体谋划,疏于内部教育疏导,出现顾此失彼或相互掣肘,造成国家战略全局的局部缺失和人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