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中国遵守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一直是美对华政策的重要目标。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美国大体上对中国融入全球化持欢迎态度,但从一开始就要求中国遵守由其主导的“国际规则”。
初期,由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国即使对于规则不满意,但在规则及其制定程序上也无足够话语权,只能被动跟着美国规则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美国并未感到中国的发展对既有规则体系形成挑战,双方在规则问题上的分歧没有构成两国发展关系的重要阻碍。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仍然稳固,但是中国等国呈现崛起势头,全球力量分散化,美国主导能力减弱,中国的影响力上升,在影响国际规则及其制定方面,开始形成自己的话语权。
美国感觉到中国影响力带来的压力,因此,美国越来越在意中国是否愿意认真遵守美主导制定的国际规则,是否尊重美国制定这些规则所依据的原则。
随着美全球战略重心向东转移,推出“亚太再平衡”政策,利用规则敲打中国成为美对华政策的主要工具,“规则制华”亦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一大特色。
美军护卫舰USS McCluskey号上的圆规和地图。东方IC资料
“规则制华”并非遏制
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在全面遏制和全面合作这两个极点的中间地带摇摆,具有两面性。中美两国差距尚远之际,合作势头时有占据主流之势。随着中国发展势头上升,防范遏制成份渐增。
近期,美国国内展开对华政策大讨论,主要结论认为,前期对华政策基本失效,有必要加以调整。
但是,美国意识到,中国的挑战不同于俄罗斯和极端主义,其性质和走向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在无法确定对华政策基调转移方向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突出“规则制华”不失为一种过渡手段。它意味着美对华政策将进一步趋强,但仍然不排斥拓展、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规则制华与遏制政策不乏相似之处:美国在努力争取尽可能多的同盟、伙伴一道参与针对中国的行动,为中国的发展设置更多障碍和限制。但是规则制华也明显不同于遏制。
首先,大背景不同。遏制是美苏双方基于同一套霸权逻辑展开的限制对方领土、势力扩张的政策。双方在同一套游戏规则下形成全面对抗。
中美间的规则主导权之争是基于不同的逻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国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美国争地盘和势力范围,不挑战美国主导的秩序,没有与美国争当世界老大的兴趣。
其次,美国无法像对付苏联那样,采取传统遏制手段全面围堵中国。美国既无法将中国排除在其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之外,也没有办法对中国实施全面的军事围堵。
再次,全面遏制中国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在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业,应对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全球性挑战,改善全球治理,从而巩固其全球主导地位方面,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配合。
“规则制华”三板斧
美国实施“规则制华”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TPP。奥巴马多次放言,TPP的重要意义在于不能让中国来制定未来的国际经济规则。
二是网络、极地、太空等新兴战略领域的规则制定,美国凭借综合实力优势,特别是技术优势,全力维系主导权。
三是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政策出现新变化:其一,重遣舰机定期进入中国岛礁12海里实施所谓“航行自由”行动,伴随航母群穿行,联合军演;其二,改变不选边站队立场,支持菲律宾提起国际仲裁,企图影响中国在南海的权利主张。国际仲裁的另一层意思是支持当事方抵制中国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端的主张,改由滥用国际法起诉中国;其三,美国将中国岛礁建设部署炒作成“军事化”、“影响航行自由”,积极拉拢日本、澳大利亚等非当事方干预,进一步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这些动作的直接后果就是,挑战中国主权主张,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影响地区稳定。
南海舞剑,意在软实力
当前南海矛盾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层是领土主权归属以及附着的资源归属及其开发利用权利之争。还有一层是围绕区域“航行自由”和“军事化”产生的争端。
主权及附属资源开发权利之争是五国六方间的问题,早已存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找到解决办法。当前南海风云骤急,主要是因美国加力介入这个新生变量而起。美国的意图在于利用既有矛盾在南海给中国“立规矩”,一以贯之践行“规则制华”。
美国在南海的两套新动作:自由巡航和支持所谓“国际仲裁”,要旨在于强调其海洋规则主导权,运用军事力量实施“国际警察”行为,展现的是硬实力,打击目标却是中国创制于己有利的国际规则的各种软实力。对于中国而言,硬实力相对好顶,维护、培育软实力,增强规则话语权才是当前主要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发展所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743号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11033 Copyright©1999-2015 ipd.css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